哈工大科技工作多年来在坚持 “国防”尤其是“航天”和“工程”特色的同时,注重军民结合,积极开拓思路,勇于创新,不断拓宽产学研结合的路子,充分发挥高校技术创新的作用,使一大批高新技术成果及时得到转化及产业化,为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发挥国防科研特色,为民品科研提供资源与技术保障
哈工大从“六五”开始,经过十几年预研积累,我校承担并完成了某国家信息安全重大项目、“实验一号”(TS-1)立体测绘微小卫星、新体制雷达项目的研制等一批高水平标志性的项目;承担并完成了一批载人航天重大工程项目,包括超大型地面空间环境模拟器(KM6)、仿真试验OUT型闭式转台、飞船的数据管理容错计算机、飞船返回舱焊接变形控制技术、飞船的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等,现已多次用于“神舟号”飞船试验,为发射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
“九五”以来,我校在军用数传通信指挥设备、VXI军用自动化测试设备、惯导仿真非标测试设备、弹用光学元件、军用新材料及先进制造技术等国防领域承担并完成了一大批型号研制配套任务,并形成了批生产能力。这些工作打破了国外封锁,填补了我国武器装备研制所需关键设备的空白。经过长期的努力,哈工大现已成为“国防”及“航天”发展的基础及应用基础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
同时我校注重构建军民结合创新体系,将成熟的国防科技成果用于民用科研开发,自“九五”以来,我校民用科研一方面紧密围绕国家目标,密切结合企业技术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同时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民用科研工作获得长足发展。
二、强化技术创新、注重产学研结合、推动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
在推动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方面,经历了从自发到有序,从小规模到集团式,从传统产业、单一产品的国内合作到与国外知名企业紧密联合的发展历程,紧紧抓住“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科技攻关为手段、以科技服务为目的”三条主线,通过人才培养,为提高高校创新能力培养大量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通过科技攻关,为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提供大量的创新成果;通过科技服务,致力于高新技术产业化。
1、探索新机制,营造好的环境,以机制创新带动技术创新
为进一步活跃校内的科研氛围,学校一方面努力创造高质量科研环境,另一方面及时调整科研管理政策,包括管理费、科研用房、重大专项建设、学科建设等等重要问题。这些措施使校内科研工作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涌现出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进一步充实了产业化的基础。2007年,学校根据全国科技发展形势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提出将2007年作为学校的“民品科研工作年”,大力开发民品项目,加强产学研合作,从政策到人员上给予支持,力争开拓出民品科研的全新局面,在经费总量、项目质量和合作范围上取得较大突破。
2、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高等学校必须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我国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用校内较为成熟的“小产学研”最终去推动社会“大产学研”的发展。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有四种,一是直接参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二是积极参与大中型企业的技术改造;三是通过高新技术的应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四是与企业共建研究所或工程技术中心。
我校机器人系列项目是哈工大直接参与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一个范例。我校八十年代初率先开始机器人的研究,先后开发出多种工业机器人,尤其是码垛包装机器人,同时组建了哈尔滨博实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建立了以股份化运作的市场机制,并被确定为国家级高技术成果转化基地。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就占据了国内市场的70%以上,产品应用在大庆石化、齐鲁石化、天津石化等十几家石化企业,赢得很高的声誉。
产学研结合的第二种方式是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自身也得到发展。为提高我国电站中小锅炉自动控制水平和运行效率、改善工作环境,我校过程控制研究所反复攻关,采用模糊控制等现代控制技术,成功地开发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电站锅炉DCS控制系统。该系统目前已在哈尔滨、大连、齐鲁石化、仪征化纤等地的十多个电厂的几十台机组上得到广泛应用,年增经济效益近亿元。
产学研结合的第三方面是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产生巨大经济效益。我校工业电子技术研究所针对石化行业大型生产线复杂系统采用变频调速技术进行攻关,率先在齐鲁石化成功地改造其晴纶生产线,大大地提高了产品合格率,取得了巨大经济效益。之后,又在大庆石化化肥及晴纶五条生产线上成功地进行了改造,其指标达到国际九十年代后期世界先进水平,使晴纶纺丝合格率达到99.6%以上,年增经济效益超过2亿。
产学研合作的第四个方面是与企业共建研究所或工程中心。我校在一些地区利用自身优势,紧密结合企业需求和发展,共建了多个研究所或工程中心。一方面由学校提供技术力量,与大中企业结合,针对目前我国行业急需的关键技术,进行技术攻关,并形成产品,以满足当前市场所需;另一方面突出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强与企业结合组织申报和实施国家、省市的各种科技攻关计划,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技术保障和技术储备。
3、通过多种途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十五”期间,在坚持“抓大放小”、“加大与经济发达、科技欠发达地区的合作”以及“紧密围绕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三个原则指导下,我校重点开拓了多项与国民经济紧密结合的新领域,如能源、交通、环保等,进一步拓宽了地区性合作范围。在地区性合作上,针对我校科研工作特点,有重点地选择一些行业和地区,稳扎稳打,通盘考虑,尤其注重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在校内培育一些新的科研增长点。如广东地区的先进制造、交通、电梯及环保行业,江浙一带新材料、电机及化工行业,山东地区的电力、石化及家电行业等,使我校的自蔓燃合成燃烧技术(SHS)、机器人技术、故障诊断技术、电站锅炉DCS控制技术、变频调速技术等在企业技术进步中得到应用,创造和新增效益超300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以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项目为契机,加大与广东企业合作力度
我校的优势学科是材料、光机电一体化、信息、电器、能源、环保等学科,并且具有相当强的工程实施能力。这些都与广东省的产业特点十分吻合,双方在很多方面都可以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合作。由于地域的限制,以前双方的合作进行的还不十分普遍, 经过我校科研人员多年的努力,广东省及各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我校现在已在广东各地设立了多个机构。如与深圳市政府合作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及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科学技术研究院,在为当地企业提供相关技术支持的同时,也为当地培养了一大批适应当地产业结构特点的优秀人才。广州日滨科技发展公司是我校与广东合作的又一个典型范例,该公司由我校与广州日立电梯公司合作成立,学校参股,通过其将学校的成熟技术成果在当地实现转化。今年,我校又将与佛山市签定协议,成立哈工大佛山研究院,设立两个研究室--精加工研究室和机器人研究室,一个院士工作室,同时也积极参与组建了顺德机械装备产学研战略联盟,为相关行业提供技术服务。
几年来我校已有数十个与广东企业合作的项目,实现了成果转化。项目成功不仅使企业获得了可观的利润,而且提升了企业的层次,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近几年我校与广东企业合作的项目经费累计接近3000余万元。
大学、科研机构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特别是原始性创新的重要源泉。因此,建设新的技术创新体系既要突出企业作为主体,又必须产学研相结合,而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项目是实现我校科技成果在广东省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将利用学校多学科交叉的优势,进一步完善官产学研协调发展的模式,全面推动与广东省企业的产学研合作。